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立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主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此后,凡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
公元前663年(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的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被正面评价。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
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