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三三制战术,是解放军将前人总结的战术原则,与实际战场环境总结出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战术理论,是解放军长期以来都在使用的一种经典战术。三三制战术在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得尤为频繁。在进攻时,通常一个步兵班的三个战斗小组各自散开,由班长统一指挥,以免发生混乱。士兵的间距一般在八步左右,既可以发扬火力,又可以避免一发炮弹带来过多伤亡。在近战中,三三制战术动作十分有效,三人协同进攻,大大减少了伤亡,弥补了我军士兵当时单兵火力的不足。
5、游击战
所谓的游击战,不是指游而不击的逃跑主义,也不是指击而不游的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在使用游击战战术时,要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要迅速撤退,这五项基本操作便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亦或是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凭借着高度的灵活性、主动性带来了诸多胜利成果。
6、运动战
运动战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最主要的战术之一,它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换取时间移动兵力,以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毛主席曾这样用一句话总结了运动战: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和传统的防御方式相比,运动战更加主动、更加灵活,若是遇到敌军,可以迅速利用地形进行转移,被包围的可能性比传统的阵地战小许多。此外,有人认为运动战与游击战是相同的,其实不然,游击战是小规模袭扰,而运动战是大规模伏击消耗敌军。
7、阵地战
阵地战是一种在相对固定的战线上进行阵地攻防的战术,它可以细分为多种,例如坚固阵地攻防作战、海岛的阵地攻防作战、城市阵地攻防作战和海岸等等,其最大的优点是作战线相对稳定,各种保障都较为严密。长久以来,阵地战一直是解放军所运用的战术手段之一,在现代条件下,阵地战的组织规模与样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作战空间大,立体性、整体性、机动性都得到了增强,其攻防作战转换也更为迅速。
8、伏击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伏击战是八路军(解放军前身之一)无法缺少的一种战术手段。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在运用伏击战时,需事先通过侦察地形和敌方运动规律,确立伏击的地点,设立伏击圈,并预先部署必要兵力,通常能够对敌方形成多面围攻之势,予敌以重大杀伤。伏击战有着六大基本要求,分别是积极捕捉和创造战机、选好伏击地区、建立有重点的袋形部署、切实隐蔽企图、突然、快速、勇猛地攻击。用伏击战打击运动的敌人,常常可以用小的代价,换极大的胜利。
9、一点两面
一点两面是解放军领导人林彪提出的六大军事原则中的第一条,是针对各级指挥员不善于在主要突击地段集中兵力和不善于包围迂回的缺点而总结出来的一条战术原则。那么何谓一点两面呢?一点两面即是在进攻时主攻其一点,同时分散兵力再包围敌军两面或多面,以纵长与分散的形式相配合起来。一点,即是集中火力攻击敌弱点,在攻时需要巨大的突破能力和后劲,以形成纵向发展。两面,即是从多面包围迂回敌人。一点两面这一战术,有效提升了解放军的作战力量。
10、四组一队
四组一队是一种专门用于城市战的进攻战术。其主要作战方式是三个人组成一个组,四个组组成一个班。这种科学分工的打法促进了人民军队战斗力量的提升。战争不是逞匹夫之勇,它是一门技术更是艺术,林彪四组一队战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一拥而上的混乱局面,更加有成效的通击了敌人。这也是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能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东北全面解放的关键所在。
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